编者按
:文字之学,即古人所称之 “小学”,为历代书家所重。在五千余年的中华文化史上,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隶、草、行、楷等字体的字形演变。今天,当我们以审美的眼光欣赏时,诸体书法因各自独特的审美特征而展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毋庸置疑,研究文字学对推动当代的书法学习与创作有着重要意义。鉴于此,我们推出了”每日一字”栏目。


——北兰亭学术部


2016.7.9

字源解说

“屮”是“艸”的本字;而“艸”又是“草”的本字。屮,甲骨文字形像刚破土萌发出两瓣叶子的嫩芽。造字本义:名词,地面上片状生长的禾本科植物。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在艸丛中加“早”;“早”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日照草地。

 

篆文承续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当“屮”成为单纯字件后,再加一个“屮”另造会义字代替,字形像两茎四叶的一株草。有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艸”写成“卄”;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字形演变


秦 · 石鼓文

 


元 · 赵孟頫
· 六体千字文

 


元 · 赵孟頫
· 六体千字文

 


元 · 赵孟頫
· 六体千字文

 


清 · 伊秉绶
· 隶书五言联

 



清 · 伊秉绶
· 隶书五言联


晋 · 王羲之
· 东方朔画像赞


晋 · 王羲之
· 孝女曹娥碑

 

 


晋 · 王羲之
· 黄庭经

 

 


晋 · 王献之
· 潘阳帖

 

 


唐 · 欧阳询
· 千宇文

 

 


宋 · 朱熹
· 致程允夫书

 

 


晋 · 王羲之
· 十七帖


晋 · 王羲之
· 服食而在帖

晋 · 王羲之· 皇象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