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文字之学,即古人所称之 “小学”,为历代书家所重。在五千余年的中华文化史上,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隶、草、行、楷等字体的字形演变。今天,当我们以审美的眼光欣赏时,诸体书法因各自独特的审美特征而展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毋庸置疑,研究文字学对推动当代的书法学习与创作有着重要意义。鉴于此,我们推出了”每日一字”栏目。


——北兰亭学术部


2016.7.9

字源解说

“昷”是“温”的本字。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盆”的省略,表示宽敞的盛器。昷,古鈢字形(囚,即“泅”的省略,表示小孩洗澡)(皿,即“盆”,浴盆),表示加热浴盆里的水,以便供幼儿洗澡。篆文将古鈢字形中的“囚”写成,将古鈢字形中的“皿”写成。当“昷”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水”另造“温”代替,强调给浴盆的水加热。

 

造字本义:动词,加热浴盆里的水,以便供幼儿洗澡。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并误将篆文字形中的“昷”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囚”简写成了“日”。古籍多以“温”代替“昷”。“温”的本义是加热浴盆;“暖”的本义是烤火或晒太阳。

字形演变


元 · 赵孟頫 · 六体千字文

 


元 · 赵孟頫 · 六体千字文

 


元 · 赵孟頫 · 六体千字文

 


汉 · 张迁碑

 


汉 · 张迁碑


 


隋 · 智永 · 真草千字文

 


唐 · 柳公权 · 神策军碑

 


唐 · 颜真卿 · 多宝塔碑

 


唐 · 颜真卿 · 颜家庙碑

 


宋 · 黄庭坚 · 苦笋赋

 


唐 · 陆柬之 · 文赋

 


宋 · 黄庭坚 · 苦笋赋

 

 


唐 · 张旭 · 千字文残石

 


晋 · 王献之 · 奉别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