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文字之学,即古人所称之 “小学”,为历代书家所重。在五千余年的中华文化史上,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隶、草、行、楷等字体的字形演变。今天,当我们以审美的眼光欣赏时,诸体书法因各自独特的审美特征而展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毋庸置疑,研究文字学对推动当代的书法学习与创作有着重要意义。鉴于此,我们推出了”每日一字”栏目。


——北兰亭学术部


2016.7.9

字源解说

动(動),金文(被刺瞎眼睛的男奴)(重,大包袱),表示男奴负重驮物。有的金文(辵,行进)(重,包袱),突出负重行进的“运输”主题。篆文(重,包袱)(力),强调使用体力。

造字本义:动词,使用体力,负重劳作。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动”,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重”简化成“云”


字形演变

 


清 · 吴让之 · 崔子玉座右铭

 

 


元 · 赵孟頫 · 六体千字文

 


元 · 赵孟頫 · 六体千字文


 


汉 · 曹全碑

 


汉 · 曹全碑

 


汉 · 西狭颂

 


清 · 伊秉绶 · 隶书条幅

 


晋 · 王羲之 · 黄庭经

 

 


晋 · 王羲之 · 黄庭经

 


晋 · 王羲之 · 乐毅论

 


晋 · 王羲之 · 霜寒帖

 

 


晋 · 王献之 · 思恋帖

 


晋 · 王献之 · 夏节帖

 


晋 · 王献之 · 愿余帖

 


晋 · 王献之 · 复面帖

 

 


晋 · 王献之 · 忽动帖

 


晋 · 王献之 · 近与铁石帖

 

 

转载自:“北兰亭”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