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的字源解说
“需”是“濡”、“偄”、“儒”的本字。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俗体金文对正体金文字形的误写。需,金文(大,成人)(水,汗),表示一个人腋下、腹背出汗。有的金文误将“大”字上部的和“水”写成了“雨”,误将“大”字下部的写成了“大”。篆文则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大”写成“而”,字形面目全非。当“需”的“体虚盗汗”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儒”代替。
造字本义:形容词,体虚盗汗,软弱无力。
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儒,柔也。術士之偁。从人,需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儒,柔弱。也是对术士的称呼。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需”作声旁。
“儒”的词汇分类
①本义,形容词:体虚盗汗,软弱无力。 本义由“濡”代替
②形容词:身体软弱无力的。 由“耎”或“偄”代替
少阴之阴,名曰极儒。——《素问 • 皮部论著》
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荀子 • 修身》
此言圣人之动静、开合、诎信、浧儒、取与之必因于时也。——《管子 • 宙合》
是故搏击为侯,起不旋踵;儒弱贻咎,録用无时。——《魏书 • 良吏传序》
③形容词:平易的,温和的,柔和的,有弹性的。 儒将 儒医 儒雅
④名词:提倡温和仁治的孔孟学说。 儒道 儒学 / 尊儒复古
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孟子 • 尽心下》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史记 • 太史公自序》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汉书 • 艺文志》
⑤名词:精通诗书礼乐、温文仁厚的读书人。 儒生 / 腐儒 鸿儒 老儒 焚书坑儒
儒,术士之称。——《说文 • 人部》
儒,学者之称。——《字彙 • 人部》
四囗儒,以道得民。——《周礼 • 天官 • 太宰》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 • 雍也》
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后汉书 • 杜林传》
通天地之人曰儒。——《法言 • 君子》
能说一经者为儒生。——《论衡 • 超奇》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 • 刘禹锡《陋室铭》
字形演变
说文解字
曹全碑
好大王碑
唐玄宗
黄庭坚
索靖
邓石如
米芾
董其昌
颜真卿
黄道周
颜真卿
赵孟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