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国婚姻观念


1.婚姻的定义

婚姻就是男女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长期契约关系。婚姻是组成家庭的基础和根据。双方家长称“亲家”或“姻亲”。中国法定结婚年龄男22周岁,女20周岁。

 


2.传统婚恋观及其变迁

(1)儒家思想:男女“授受不亲”、“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胡适:“妻子对丈夫可以什么都牺牲,丈夫对妻子犯不着任何的牺牲”。

“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

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董仲舒:“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东汉时期对妇女的要求“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儒学礼教赋予婚姻以近乎宗教般的文化价值,个人必须在婚姻中才能完成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并在传宗接代中纵向与家庭的历史、横向与社会网络连接。但这种婚姻观念基本与现代定义中的男女爱情无关,而是一种以儒家礼教,家庭责任为核心的仪式化行为准则。这种婚姻观更多的规范外在的行为,对于夫妻的内心感情,更多强调“敬”,而非现代意义上的爱情。

 

(2)婚恋观的变革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婚恋观出现多元化的倾向。一方面,五四时期的个人情爱观在20世纪80年代复活,婚姻开始以“爱情”为基础。另一方面,社会急速的市场化也让中国人的婚恋观念市场化,呈现一种市场化的个人主义倾向。在观念上,婚姻依然定义为必须以爱情为基础;在行为上,婚姻成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工具,被当作是一种实现个人利益(不仅是经济利益,也包括生活目标和情感需求)的一种市场行为,一种投资过程,一种合作形式,一种经济现象,符合市场和经济规律。这反映在一系列对婚恋进行指导和反思的商业产品之上。还有,女性主义在改革开放年代的重新苏醒,也带来了更多对于婚姻本质的思考和质疑。这一时期的中国人的婚恋观念,呈现极为复杂多变的状态。个人主义、经济因素、传统思想、女性权益意识、阶层分化,都在婚姻这一竞技场中相互交织,击碎原来相对统一的婚恋观,也带来更多个人自由选择的缝隙。

 


3.现代婚姻趋势与年轻人婚姻观

(1)家庭结构小型化

每家3至4人。婚姻的期望随着小康生活的来临而变化,比如对收入的多少,对家务的投入,是否生育不再受到格外重视。双方更注重的是:保持亲热,遵守婚姻协议,互相谅解,创造舒坦、静逸的安乐窝。

 

(2)晚婚晚育人数增加

单身不婚者增加,自愿不育者有上升趋势。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要套用在现代人身上,其实很难,甚至已经被完全推翻。现代女性因为教育程度提高,工作经验丰富,加上信息大量吸收以及媒体的两性议题报道,让女性有“女人也能有自己的天地”的观念,所以对爱情的自主权提高之后,择偶以及结婚要考虑的事情就愈多。

 

(3)择偶重情趣轻经济

择偶更注重情趣相投,经济条件重要性降低。男女青年更希望对方与自己同属一个社会阶层。女青年心目中的理想伴侣,是富有幽默感,懂得尊重人,生活充满乐趣,而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的影响将淡化。

 

(4)追求婚姻质量

婚姻质量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多数家庭不再凑合,婚姻调适能力的提高,将使家庭生活更丰富、新鲜、幸福。婚姻中男女更加平等,家庭暴力减少,丈夫与妻子共同承担家庭义务。

 

(5)理财向AA制过渡

家庭理财方式将由一人为主向AA制过渡。婚前财产公证,婚后夫妇双方在银行开设账户,独立进行经济核算。按婚姻协议,夫妻各自承担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经济义务。

 

(6)家务矛盾减少

家务劳动强度降低,夫妻因家务劳动导致的矛盾减少。家务劳动将社会化,家用电器普及化缩短家务时间。

 

(7)理智离婚增多

协议离婚、试离婚成为理智分手的首选方式,但离婚率仍会呈上升态势。知识、文化水平越高的人,情感丰富的人,对爱情要求就越高越多。但离婚者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将会相应减少。


02


中国婚俗文化


1.中国婚礼前婚俗文化

(1)纳采

在中国有一句关于婚俗文化的古话叫做“无媒不成双”,说的是即使男女双方有选

择自己另一半的自由权利,但当男女双方决定结为夫妇的时候,男方仍旧需要请一个媒人去自己的准妻子家中提亲。


也就是说男方必须先派遣媒人前往女方家里提亲、送礼求婚,得


到女方应允后,再请媒人正式向女方纳“采择之礼”,也就是纳采。

 

(2)问名、纳吉

在订婚礼过后,男女双方通过媒人将相互的名字、品貌、家产、健康和出生年月日等信息交换并占卜吉凶,看双方是否相克,能否结婚,即人们常说的“交换生辰八字”或者“合八字”。后世演变为男女双方交换龙凤帖(指写有男女双方姓名、八字等信息的庚帖),这就是问名。男女双方交换生辰八字后,寻找卜卦师判断双方八字相合,能够结婚,男方便请媒人再次到女方家里,将婚约正式地确定下来。

 

(3)纳征

纳吉结束后,男方需要向女方正式送聘礼,这叫做纳征,也叫做纳成、纳币,后来演变为彩礼。“纳征”礼仪比较隆重,礼品通常会备有礼单,并且会把礼物装在箱笼里面,或挑或抬,走街串巷,一路燃放鞭炮,吹奏鼓乐,在媒人的陪伴下送到女方家中。

 

(4)请期

请期又叫做告期,俗称“选日子”。说的是男方派人到女方家中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婚期一般是通过查黄历或者请人卜卦测算而定下的所谓“黄道吉日”。

 

(5)亲迎

新郎去女方家迎娶新娘。

 


2.中国婚礼仪式

“六礼”中的“亲迎”指的就是在事先选定的黄道吉日(婚礼当天)新郎亲自到新娘家迎娶新娘的礼仪,即男女成亲的婚礼。

(1)迎娶新娘

在结婚当天,在新郎到达新娘家之前,新娘家需要拜祖先。在这天,新娘子会起得很早做头发、化妆并等待新郎到自己的家里接自己。新郎和迎亲的队伍会在事先选定好的吉时去新娘家,用花轿将新娘子接走。新娘的父母在自家的正门迎接新郎的到来,新郎在进屋之后给新娘的父母磕头行礼,感谢新娘的父母这么多年以来对新娘的照顾和抚育,此时,新娘需要穿着新衣在自己的屋里等候。在行礼过后,新郎会走进新娘的屋中接新娘,在这之前,他会被新娘的亲戚和朋友拦在门外,除非新郎给够让他们满意的红包,他们才会放新郎进去接走新娘。这个习俗一方面是为了表示他们不愿意新娘离开,同时也有提醒新郎在婚后珍惜新娘的意义。在接到新娘后经过短暂的休息,新郎会和新娘一起来到宾客前正式地改口叫新娘的父母“爸爸”、“妈妈”,新娘父母赠与新郎红包,这叫做改口礼(俗称“改口费”)。接下来,新娘会被媒人或者自己的兄弟背到新郎准备的婚车或者婚轿上。这一习俗象征着新娘的身份高贵,同时也为了不让新娘把娘家的福气和财气带走。在迎亲的路上,一般会请个乐队敲敲打打以示喜庆(现在一般会在返回的路上不断地燃放鞭炮来代替乐队),同时带走新娘的各色嫁妆。需要注意的是,新人一定要在在吉时之前回到新郎家中。

 

(2)跨火盆

婚礼的花轿或者小轿车一达到新郎家,喜庆的音乐就会响起,同时燃放鞭炮,以示喜庆和热闹。如果新郎家境富足,迎接新娘的队伍可以达到一百多人。新娘的花轿或者小轿车会距离屋子一段距离的地方停下。新娘会走在事先准备好的地毯上,或者由新郎抱着或背着走以保证新娘的双脚不挨地面。在进屋前,新娘必须跨过一个火盆,此举寓意着“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3)举办仪式

接着新人会被带到一个铺着红地毯的大堂,并在那里举行正式的婚礼。新人在司仪(古时候会是媒人)的主持下实施拜堂大礼。司仪唱诺“一拜天地”,新娘对着门外(通常为正南或者正东方方向)行拜首礼。司仪唱诺“再拜高堂”,新郎新娘朝新郎父母行礼,这时新郎的父母会拿出准备好的红包(改口费)给新娘,新娘则改口叫新郎的父母“爸爸(妈妈)”,红包一方面是送给新娘的见面礼和改口费,也有表示对新娘的接纳和喜爱的意思。之后新人会将分别盛有两颗莲子或者两颗红枣的茶敬给新郎的父母。最后司仪唱诺“夫妻对拜”、“送入洞房”,由新郎引领着新娘进入新房,整个婚礼仪式结束。在新房里,新郎会掀起新娘的红盖头、和新娘共饮合婚酒(后来改成了交杯酒),亲朋好友们还会请新娘“吃喜果”,也就是将桂圆、莲子、红枣、龙眼、长生果(花生)等洒在新娘床上(也可以送给新娘吃),寓意新人能够“早生贵子”、“圆圆满满”,表达对新人的祝福。

 

(4)办婚宴

婚礼仪式一般会在正午时分结束,结束之后,婚宴开始。在婚宴上,新郎会领着新娘逐个给宾客敬酒。敬酒过程中,新人会给宾客倒满一杯以示感谢。新人则象征性地稍微喝一下,或者由新人的长辈代新人喝酒。在婚宴中,新娘给亲朋好友敬酒。有把新新娘介绍给亲朋好友的意思,也有让新娘认识亲朋好友的意味。

 

(5)闹洞房

作为中国传统婚俗,闹洞房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闹洞房是对新人的一种祝贺方式。古代闹洞房,取辟邪驱恶的意义,有所谓的“人不闹鬼闹”之说。闹洞房不但会让新人高兴,闹洞房的亲朋好友也乐得借机喧腾一番,有融洽新人关系,表达宾客祝福的作用。俗话说“三日没大小”,婚宴结束之后,晚辈的、平辈的亲戚朋友会纷纷拥入新房,喜笑逗乐,尤其是新郎的朋友会极尽所能、想出种种方式,让新娘当众表演,逗乐取笑。闹洞房招数千奇百怪,各地有同有异。总括起来分为“文闹”和“武闹”两种。“文闹”是以较文雅的方式闹新娘,让新娘对对子、猜谜语最为常见,也会请新人讲述平常不见于口的恋爱经历,迫使新人无法对答而大出洋相,借以取乐。“武闹”则是使用比较粗野的方式闹新娘,具有恶作剧的性质。

 


3. 中国婚礼后婚俗文化

婚礼后的第三天,新婚夫妇会带上礼物回到新娘子的家里,探视新娘父母,向新娘的父母表达感激。这一风俗起于上古,叫做“回门”, 又被称作 “归宁”、“三朝回门”。新郎来到新娘娘家的目的是婚后第一次拜见岳父岳母,并感激岳父岳母能够把女儿嫁给他。对于新娘来说,“回门”表示她在婚后并没有忘记父母,仍然想念着他们并且铭记父母的照顾之情和抚育之恩。“回门”时,新郎需要尽最大努力给新娘父母留下一个好印象。而且在遇见其他人的时候,新郎应该表现地热情洋溢和大方得体。传统习俗中,岳夫岳母需要留“回门”的新人在家吃饭。在吃饭的时候,新人要一起给新娘的父母、亲人和邻里敬酒,以表达对他们的感谢。午餐过后新人需要和父母聊天,倾听老人的教诲。在离开前,新人还要礼貌恭敬地邀请新娘的父母以后去新郎的家里做客和看望新娘。

 


关于婚姻的熟语

举案齐眉;破镜重圆;白头相守;相敬如宾

鸾凤和鸣;琴瑟调和;门当户对;永浴爱河;

双喜临门;佳偶天成;同德同心;比翼双飞;

百年好合;花好月圆;相亲相爱;天长地久;

宜室宜家;新婚燕尔;相濡以沫;连理交枝;

少年夫妻甜如蜜,老来夫妻胶如漆。

天有日月同到老,地有夫妻共白头。

少来妻老来伴,一日不见问三遍。

夫妻和,全家乐;夫妻吵,老少跑。

清官难断家务事,老包难断两口子。

贤夫祸少,子孝母心宽。

患难朋友义厚,患难夫妻情厚。

有菜有酒是朋友,无柴无米是夫妻。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文化教学设计/中国人怎么结婚

一、课型

文化课

 

二、教学对象

10名来自欧美、日韩等国家的成年汉语学习者,均已过HSK5级,可以阅读汉语报刊杂志、欣赏汉语影视节目,运用汉语进行流利和较为完整的演讲。

 

三、教学内容

1.汉字词语:

2.中式婚礼和中国人的婚姻观念。

 

四、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有关婚俗和美好寓意的词语。

2.通过对中国婚俗文化的讲解和中外婚俗的对比,让学习者对中国婚姻。化和观念有更全面的了解。

 

五、教学方法

1.运用直观法,播放视频展示中国婚礼场景。

2.运用讲授法,教师讲授相关中国婚姻文化和婚姻观念。

3.运用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4.运用情景法,组织学生角色扮演,朗读中国结婚誓词

 

六、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婚俗文化内涵和中国人的婚姻观念

2.难点:关于中国婚姻观念的讨论探究

 

七、教学步骤(时长共45分钟)

1.组织教学

教师与学生互相问好,向学生传达上课信息,集中学注意力进入课堂状态。同时,教师了解学生提前观看视频的情况。

 

2.正式上课

(1)播放视频,展示中国婚礼流程,教师以提问、互动的方式引出本节课所讲的主要文化知识点。


知识点


红包:

红包数字的含义及婚礼中发红包的寓意。结婚红包寓意不仅是对于新人的祝福,还有一个寓意是自己沾喜气也可以求一个好彩头。

 


红双喜字:

双喜临门、成双成对。双喜字结构巧妙,是中国美术民俗中的一绝。两个并列的喜字方正对称,骨架结构稳定,如男女并肩携手而立。又有四个口子,既象征男女欢喜,又象征子孙满堂,家庭融洽美满。

 


喜糖、甜汤:

甜甜蜜蜜,早生贵子。婚礼当天新人喝甜汤是中式婚礼的一个传统习俗。子孙对碗是新郎新娘结婚那天,长辈特意给新人烧

甜汤所要用到的碗。一般会做有多子多福寓意的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百合甜汤,为的是让新人们能早生贵子、甜甜蜜蜜、白头偕老。此间寄托了长辈无限的关怀和美好心愿,子孙对碗之名,也是由此而来。

 


拜堂、交杯酒:

“一拜天地” 以表达对天地的感谢,同时也祈望天地能够保证我们平安健康、一帆风顺。“二拜高堂”即拜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夫妻对拜”,夫妻是建立新家庭的基本要素,婚礼时夫妻对拜以祈求未来家庭和睦,夫妻相敬如宾、互敬互爱。所以,拜堂中的三拜,包含了新郎、新娘对天、地、人的感谢,是一种朴素而虔诚的思想,值得提倡。结婚时喝交杯酒,象征着夫妻两人今后要同甘共苦,患难与共,也意味着新郎新娘婚后会琴瑟和鸣,和睦永远。

 


改口:

在中国,一般夫妻俩真是结婚后,对双方父母的称呼也要改变,从叔叔阿姨改为爸爸妈妈,关系更加亲密,以此象征着两个家庭的结合。

 

(2)教师发起提问:同学们,看完了视频,大家对这个视频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预设学生问题:

发现视频中红色元素过多。

中国婚礼的仪式和酒席一起进行,这与自己国家不同。


(涉及知识点“红色”的寓意:红色在中国是象征着吉利的颜色。代表喜庆热情大方,让整个婚礼现场的气氛变得喜庆同时又充满激情与活力,同时也寓意着对新人未来婚姻的祝福,祈求吉祥富贵的生活。)

 

(3)教师发起提问:有没有提前看过完整视频的同学?除了今天咱们刚刚讲过的中国婚姻的文化知识点以外,大家还有什么其他的疑问吗?


预设学生问题:

在筹备婚礼过程中,为什么中国家长干涉那么多?为什么感觉男生参与得那么少?为什么中国婚礼流程那么复杂?


(涉及知识点:中国婚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是两个家庭的事情,而不是单单夫妻俩的事。婚姻是人生的转折点,背负着两个大家庭的期待,同时,也孕育着一个新家庭的希望。)

 

(4)角色扮演:教师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新郎和新娘,一起朗读中国结婚誓词。读完的同时,播放歌曲《往后余生》读完后,教师在音乐中对本节课做一总结。

3.课后作业

学生自行选取感兴趣的有关中国婚姻的知识点,做一个三到五分钟的展示,形式不限。(比如,书面报告、角色扮演、口头演讲)

作者简介:傅云涛、罗小艾、王雪冉、陈啸、徐盼琴、易菁,华中师范大学2020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

编辑:粟沁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