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中的“义”

 一说到“义”,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八百里水泊梁山,替天行道大旗下聚义厅中的水浒好汉。古惑仔里为了兄弟出生入死的黑帮义气也令人印象深刻。在武侠小说中,我们看到行走江湖的英雄,最讲究的便是一个义字。行侠仗义,义薄云天,见义勇为,义无反顾……这些关于“义”的词语都让我们内心产生一种莫名向往,似乎能做到“义”的人,注定便是叱咤风云令人敬仰的大人物。可究竟什么才是“义”?儒家思想中又是如何来诠释“义”的呢?今天,我们将带大家进入中华文化小课堂,讲解《论语》中的“义”。

论语中“义”的讲解主要分为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义”的诠释、践行和启发。

《说文解字》云:“义,己之威仪也。从我。从羊。”一个人,让大家看起来很有威仪,因为他做的都是有道义的事情,有浩然之气。我们大家对“义”并不陌生,关云长义薄云天,鲁仲连义不帝秦,这些忠臣义士秉承的就是儒家所说的“义”。

孔子认为:所谓“义”,就是“适宜”,即每个人的行为符合周礼和道德。《论语▪为政》篇,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不是你当祭的鬼而祭他,这是你存心谄媚。遇见你该当做的事不做,这是你没勇气。儒家并没有规定“义”的具体内容,但明确了“义”的含义,即言行符合礼法和道德。

同时,孔子十分重视“义”,他认为“义”应当是君子的本质。《里仁》篇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这是孔子从义利的角度来对君子与小人进行区分。

“义”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据统计,“义”字在(论语)中共出现了24次,其中有18次是由孔子亲口说出的,如:

子日:“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

子日:“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

而另外6次,则分别出自有子,公明贾、子路等弟子之口,即: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宪问》)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子张》)

以上事例中所涉及到的“义”字,虽然它们的用法有所不同,但其含义都是由“宜”引申而来的,可以理解为一种崇高的道义。

孔子提出杀身以成仁,孟子提出舍生而取义,二者合在一起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

古有苏武牧羊于朔方,在艰难的环境下,仍不屈节辱命。下面为大家讲一下这个故事。苏武是中国历史上能够坚持民族大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事例是古代个人对义的忠实践行。

今有鸿星尔克“砸锅卖铁驰援救灾”,本是破产前的最后一次善意,却带来商品的一夜清仓,躺着出名。鸿星尔克的这波热度足以证明:谁把家国大义放在心上,谁就会被人们记在心里。消费者对鸿星尔克的厚爱乃至偏爱,本质上都来源于对家与国的大爱和大义。在事关家国的问题上,不让老实人吃亏,也不让义商赔本,这是很多人的朴素感情,也是所谓“野蛮消费”背后的行为逻辑。鸿星尔克赈灾捐款是今人对“义”的最好践行。

“义”是按照道德的要求来判断行为是否应当的标准。现实生活中,做到“义”并不难,我们的日常行为只要符合道德和法制,都可以称之为“义”。不一定只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才是见义勇为,做个有情有义的普通人,即便不能闻名于世,至少能无愧于心。

以上就是中华文化小课堂对于“义”的讲解内容,感谢大家!